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?
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短短20个字,却道尽了李白晚年最深的孤独。这首《独坐敬亭山》入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,成为孩子们必背的经典之作。究竟是什么让它穿越千年仍打动人心?
李白写这首诗时已经61岁,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,从曾经”天子呼来不上船”的狂傲诗仙,变成了一个孤独老人。当他第七次来到安徽宣城,昔日好友早已不在,只有敬亭山默默陪伴着他。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。
字里行间的孤独密码
开头两句”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中,”尽”和”闲”两个字藏着李白最深的寂寞。鸟儿飞走了,云儿飘远了,整个全球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?明明身处人群中,却觉得无比孤独。
而后两句”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更是神来之笔。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,这种拟人手法让无情的山也有了情感。山越是有情,越反衬出人间的无情。诗人与山”相看两不厌”的画面,不正是现代人抱着手机寻找慰藉的古代版本吗?
李白为何独爱敬亭山?
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北郊,并不算特别高峻,却能让李白写下如此深情的诗句。其实在李白心中,敬亭山早已不只是一座山,而是他漂泊一生后最终的慰藉。当他被世人遗忘时,只有这座山愿意静静地听他诉说。
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在于”全诗无一情语,却句句写情”。表面看是在描写风景,实际上字字都在倾诉孤独。李白没有直接说”我好孤独”,但通过鸟儿飞走、云儿飘散的画面,把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这首诗?
在现代社会,我们比李白时代更容易感到孤独。微信好友几百个,能说心里话的却没多少。《独坐敬亭山》告诉我们,孤独是人生的常态,重要的是学会与孤独相处。李白在敬亭山找到了心灵的慰藉,我们是否也能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”敬亭山”?
下次当你感到孤独时,不妨学学李白,走出门去,与大天然对话。或许你也会发现,一棵树、一朵云、一座山,都能成为你最忠实的听众。这就是《独坐敬亭山》跨越千年给我们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