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_苏模棱_的历史由来

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”苏模棱”的历史由来

从”模棱两可”看古代官场圆滑之道

说起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”苏模棱”,这个称呼背后可有个精妙的历史故事。你知道吗?这个外号源于唐朝一位叫苏味道的宰相,他的处世哲学直接催生了成语”模棱两可”。这位宰相虽然才华横溢,却在官场上留下了不太光彩的名声——处事圆滑、左右逢源,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”老油条”。

苏味道这个人很有意思,他可是大名鼎鼎”三苏”(苏洵、苏轼、苏辙)的祖先。这位先祖在文学上造诣极高,与李峤并称”苏李”,对唐代律诗进步贡献巨大。他那首《正月十五夜’里面的”火树银花”至今仍被我们挂在嘴边。可惜啊,文采斐然的他,在官场上却走了另一条路。

“模棱手”宰相的处世哲学

苏味道的官场生涯可谓教科书级别的世故圆滑。他当上宰相后,处理政务时总是含糊其辞,从不明确表态。这位宰相大人有句”名言”:”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必贻咎谴,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办事别把话说死,万一错了要担责任,不如模棱两可,两边都不得罪。

这种处世之道,放在今天不就是典型的”踢皮球”高手吗?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”苏模棱”或”模棱手”,这就是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”苏模棱”的由来。更绝的是,这个外号还衍生出了成语”模棱两可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有趣的是,苏味道这种圆滑作风连当时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。名相狄仁杰就曾评价说,像苏味道这样的文士”拘泥于小节,不足以共成天下大业”。可见,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”模棱手”,在当时就已经是种委婉的批评了。

圆滑处世的历史教训

苏味道的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。他靠着攀附权贵张易之兄弟上位,最终却因这层关系被贬官,死在上任途中。这位”模棱手”宰相的遭遇告诉我们:一味圆滑处世,或许能暂时保全自己,但终究难成大器,更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苏味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。他不仅是”三苏”的祖先,更为中国诗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至今在四川眉山三苏祠里,还能看到这位”模棱宰相”的画像,见证着一个家族从圆滑到耿直的有趣转变。

把世故圆滑的人称为”苏模棱”,这个称呼穿越千年依然鲜活。它提醒我们:为人处世固然需要聪明,但过度圆滑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是否也常遇到这样的”模棱手”呢?他们或许能一时左右逢源,却很难赢得真正的尊重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