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司法解释9月起施行 企业如何应对社保合规挑战

新司法解释9月起施行 企业怎样应对社保合规挑战

新司法解释带来哪些变化?

8月1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难题的解释(二)》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,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明确了”无需缴纳社保费”的约定无效。由此可见企业与员工私下达成的”自愿放弃社保”协议将不再具有法律效力,员工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。

这一新司法解释并非突然改变制度,而是将”依法参保、依法缴费”这一早已存在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。过去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不一,现在终于有了全国统一的尺度。对企业而言,这直接影响用工成本和合规边界,必须引起足够重视。

为什么企业必须重视社保合规?

社保是民族强制性制度安排,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负有代扣代缴的法定义务。操作中常见的”自愿不缴””折现补贴”等行为,虽然看似双赢,实则违反了法律规定。新司法解释明确指出这类约定无效,并赋予员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,背后的考虑主要有两点:

第一,在劳资关系中,员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”自愿放弃”可能并非诚实梦想表达;第二,企业掌握着参保的主动权和管理权,更应确保社保制度落实到位。对企业来说,这不仅是法律底线,更是管理”护栏”——不能再把”双方同意”当作规避责任的挡箭牌。

劳动密集型企业怎样应对?

餐饮、外卖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更大挑战。以郑州为例,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最低缴费基数为3756元,即使按最低基数缴纳,企业社保负担也会明显增加;若按实际工资缴纳,成本更高。这对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确实是不小压力。

但长远来看,合规参保并非只有成本负担。在骑手、快递员等流动性大的岗位,参保能显著提升雇主品牌和员工留存率,降低频繁招聘带来的隐性成本。员工在医疗、购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也会进步稳定性。预计行业整体成本上升可能传导至价格端,部分企业会通过流程数字化来对冲用工成本。

对HR的实操建议是:优先确保正式员工参保,外包/派遣环节要明确责任边界和补缴条款,灵活用工要严格符合法定要件,避免将”非全日制”做成事实上的全日制用工。

警惕所谓的”规避妙招”

网上流传的将员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、合伙人等”妙招”实际上风险极高。法院审理时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考察实际用工关系中的排班、考勤、管理等要素。一旦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,企业不仅要补缴社保,还可能面临滞纳金和经济补偿。

确有灵活用工需求时,与其冒险”改头换面”,不如正确使用合规工具:共享用工要保持三方权责清晰;劳务派遣要选择有资质的企业并明确补缴责任;非全日制用工要严格遵守工时和结算制度。任何试图通过形式变更逃避实质义务的行为,最终都难逃法律审查。

企业应对新规的务实建议

面对9月起施行的新司法解释,企业应采取下面内容措施:

1. 立即排查现有用工情况,对存在”自愿放弃社保”协议的要尽快调整

2. 建立规范的社保申报机制,确保入职即参保、基数有依据

3. 优化用工结构,合理使用合规的灵活用工方式

4. 加强用工管理留痕,确保工资条、个税申报等证据一致

5. 对历史遗留难题制定分步解决规划,新增用工必须一步到位合规

社保合规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与其寻找规避空间,不如主动调整适应,把风险防控前置。在新规实施前的窗口期,企业应尽快完成自查整改,以合规姿态迎接9月新规的到来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