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解析:感受宋代诗人的秋夜乡愁

夜书所见古诗的背景与作者

《夜书所见》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,收录于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。叶绍翁是南宋江湖诗派代表诗人,擅长以简练的语言描绘细腻的情感。这首诗写于诗人漂泊异乡的秋夜,通过风吹梧叶、儿童捉蟋蟀的日常画面,传递出深切的思乡之情。

核心诗句:“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”直接点明环境与心境,而“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”则以童趣反衬孤独,是领会全诗的关键。

逐句解析夜书所见的意思

1. 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

“萧萧”形容风吹树叶的沙沙声,梧桐叶落是典型的秋日意象,“寒声”既指天然的凉意,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。

2. “江上秋风动客情”

“客情”指游子的思乡之情。秋风本是无形之物,却因诗人的愁绪被赋予“触动心弦”的力量,化虚为实的手法更显情感浓烈。

3. “知有儿童挑促织”

“促织”即蟋蟀,儿童夜间捉蟋蟀的活泼场景,与诗人静立凝望的身影形成对比,热闹中的孤独更显深刻。

4. “夜深篱落一灯明”

篱笆旁的一盏孤灯,既照亮了儿童的嬉戏,也映照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,以景结情,余味悠长。

夜书所见的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

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:

– 以声传情:梧叶声、秋风声、蟋蟀声层层递进,烘托秋夜气氛;

– 对比手法:儿童的欢声笑语反衬诗人的沉默,乐景写哀情;

– 细节描写:“一灯明”的微小光亮成为全诗点睛之笔,象征希望与温暖。

情感内核:表面写秋夜所见,实则抒发对家乡的思念。诗人或许联想到自己的童年,而今客居他乡,只能通过“夜书”将愁绪倾注于诗中。

怎样教孩子领会夜书所见古诗

对于小学生,可以通过下面内容方式帮助领会:

1. 画面联想:让孩子画出“梧叶”“江风”“篱笆灯影”等元素;

2. 角色扮演:分饰诗人和儿童,体会不同视角下的心情;

3. 联系生活:讨论“是否有过因某个场景想起家乡的经历”。

小练习示例:

“如果你是诗人,看到捉蟋蟀的孩子,会想起什么?”(引导孩子结合诗句展开想象)

划重点:夜书所见为何成为经典

《夜书所见》仅用28字,便将秋夜的萧瑟、游子的羁旅之愁凝练呈现。它没有直接抒情,却通过风声、灯影、童趣等意象引发共鸣,这正是宋代山水田园诗“含蓄深远”的特点。

名句延伸:与唐代张继的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(《枫桥夜泊》)相比,叶绍翁的诗更多一份生活气息,展现了宋诗“平淡中见真味”的独特魅力。

版权声明